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重生后想和离(双重生) > 重生后想和离(双重生) 第8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重生后想和离(双重生) 第82节

    卫衡松了口气,眉心一紧,低头咳了几声,温热的鲜血顺着手掌滴答滴答滚落,唇瓣染上一片绯色。
    运功加重了病症。
    马车驶入将军府,俞静宜是自己走下去的,卫衡是被抬下去的。
    想瞒的事到底没能瞒住,一家子闹得鸡飞狗跳,而麻烦的事才刚刚开始。
    “福菀郡主是被俞将军的妹妹害死的。”
    “俞将军的妹妹指使恶仆焚毁福菀郡主的灵堂。”
    “俞将军带兵强闯玄阳王府。”
    三条消息在玄阳王府有意散播下火速传遍整个京城。
    第101章 .人人喊打 玄战本就子嗣稀……
    玄战本就子嗣稀薄, 嫡出孙女枉死,在百姓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俞家人犹如过街鼠, 人人喊打。
    念及温老的情面,民众没有对心悦楼出手,涌入酒肆打砸, 好在街坊“仗义”相助,没有造成损失,以关门收尾。
    将军府大门被泼了污水,丢了好些烂菜叶子, 臭鸡蛋,一家人不得已闭门不出。
    两日后的早晨,天蒙蒙亮,俞家上下严阵以待, 将俞华霖送出门外。
    好似他不是去上朝, 而是奔赴战场。
    今日会在朝堂上就玄阳王府之事做出处置, 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如何就看这一遭。
    收回视线,郭方蕊浮出一抹愁容:“玄阳王府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家。”
    战神是令整个大晋百姓仰望的存在, 想不到那样的人家处事方式竟如此卑劣,颠覆了她的认知。
    卫衡目光黯然, 祖母早丧,祖父并未再娶, 父亲一无是处, 自嘉兰郡主入府执掌中馈,玄阳王府背负着玄家的姓氏,内里已经不能算是玄家。
    而正因为如此,身居高位了解内情的人才能公正地看待此事, 他才得以在暗中运作。
    金銮殿,百官争论不休,
    “俞将军擅自调兵强闯王府,有违军纪,蔑视皇威,理应革职查办,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玄阳王府无视律法,擅自扣留官眷,有失在先,俞将军护妹心切,情有可原!”
    “恳请圣上明断!”
    “恳请圣上明断!”
    “……”
    龙椅之上,明元帝俯视着一众朝臣,定睛闷声不吭的俞华霖:“俞将军,你可有话要说?”
    仔细回忆,这位臣子自福欢郡主与玄衡合葬之事过后,至今未曾在朝堂上开过口,身为君主,不能因为臣子不善言辞就一杆子打死,总要给他一次自辩的机会。
    且相比那些时常为了一较高下废话连篇,吵得他脑壳疼的臣子,俞华霖简直就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甚得他心。
    俞华霖拱手:“回禀圣上,微臣不曾带兵强闯王府,听闻玄阳王府以吊丧之名,将舍妹从病榻上强行带去王府,微臣担心舍妹的安危去王府接人,与微臣一同前去的乃是舍妹商铺中的下人,微臣赶到时,刚好看见王府的府兵遇对舍妹动粗,不得已出手抢人,此事发生在正门口,有很多人可以为微臣作证。”
    玄阳王当即驳斥:“你妹妹害我女儿殒命,内子想让她为我女儿赔罪,谁知,她不仅没有半分愧疚,还毁我女儿灵堂,内子才会派人阻拦,你带来的那些人身手了得,我府上的府兵毫无招架之力,怎么会是商铺的下人?”
    玄阳王府认定那些都是假扮下人的兵丁。
    “自然是因为你府上的府兵无能。”镇北侯顺口出言讥讽。
    “你不要太过分!”玄阳王最讨厌无能二字,高声斥责。
    昔日的郎舅针尖对麦芒。
    这是常态,明元帝没有理会,他看向大司马:“去核实一下此事。”
    大司马拱手:“回禀圣上,微臣已经核实,当日俞将军麾下的兵将不曾出营。”
    所以,如镇北侯所说,是玄阳王府的府兵无能。
    闻言,立场相对的两方朝臣皆向玄阳王投去鄙夷的视线——没有武将之能也就罢了,连府兵都能养废了,你还能干点什么。
    玄阳王面红耳赤,满是难以置信:“这不可能!”
    镇北侯眉飞色舞,下巴上扬:“事实正是如此!”
    国子监祭酒庄康眉头一挑:“大司马怎么现在才说?”
    害岳家一系浪费那么多口舌,反被打脸。
    大司马气定神闲:“鄙人口拙,实在是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大司马掌管兵部,自然与武将交好,平日里打文邹邹的嘴仗总是略逊一筹,逮到机会自然要好好利用,以雪前耻。
    庄康气结。
    事有先后,于国,自然是武将擅自调兵遣将危及江山社稷为重,这桩事平了,还有另外一桩。
    秦太师道:“俞将军的妹妹害郡主殒命在先,指使恶仆焚毁灵堂在后,罪大恶极,依律应游街示众,处以绞刑。”
    若所言属实,理应如此,镇北侯一系气焰顿消。
    俞华霖道:“此事子虚乌有,舍妹是一时不慎踩空,若是有功夫拉扯旁人必要呼救,又怎会悄无声息地掉下去。”
    这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玄阳王道:“这是我女儿临终前亲口所说,她与令妹无冤无仇,还能冤枉她不成?”
    这么一说,众人心中的天平再次倾斜,谁会在死前胡说八道,而人在危机时刻的反应各不相同,没有呼救许是吓傻了,未必是来不及。
    俞华霖道:“当时可有旁人在场,能为此事作证?”
    遗言有假,那么与之有关的都是假证,拿不出证据证明妹妹的清白,就从假证找突破口,这是一家人事前商量好的。
    玄阳王道:“我与内子还有我儿都在场。”
    一家三口倒是全了,可血亲不能为证,镇北侯道:“那就是没有人证了。”
    一直未开口的老殷亲王沉沉道:“镇北侯的意思是我女儿的话不能取信是吗?”
    他是明元帝的皇叔,连明元帝都要给他三分薄面,镇北侯不好与他公然作对,没有接话。
    秦太师抓住机会进言:“玄帅为大晋立下不世之功,他唯一的孙女无辜枉死,恳请圣上严惩凶手,以告慰玄帅在天之灵,平息民怨。”
    约莫有半数的官员躬身附议。
    俞华霖双膝跪地,额头重重磕在地砖上,发出一声脆响:“郡主之死与舍妹无关,她好不容易死里逃生,怎能空口白牙让她枉送性命,恳请圣上彻查真相,还舍妹清白。”
    上有强权,中有百官,下有民意,人人都想要俞静宜的性命,他的举动显得苍白无力。
    明元帝举棋不定,事情尚未明了,可依照双方的说辞,仅凭现有的线索如何能查出真相,而此事不可能以证据不足无疾而终,或早或晚,必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与其继续纠缠下去,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顺势而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102章 .黄粱一梦 明元帝正欲开口……
    明元帝正欲开口, 余下的五成官员齐齐跪下:“恳请圣上查明真相。”
    嗓音洪亮,在大殿中回荡,震人心魄。
    明元帝微微一怔, 俞华霖是玄衡钦点的副将,在军中颇有影响力,于公于私, 镇北侯与一众武将为他求情不足为奇,可事关玄战的孙女,居然有这么多官员愿意保他的妹妹,令他感到意外。
    麻烦只是一时的, 若是不明不白地处死俞华霖的妹妹,毫无疑问会失去这个臣子,寒了更多臣子的心。
    重新考量后,他看向大理寺卿:“这件事交由你彻查清楚。”
    俞华霖抬头, 喜出望外, 依照案件的流程来走, 证据不足就不能定罪。
    “圣上英明。”一众官员浩浩荡荡地起身。
    因俞家之故,女婿被卸去太子少师之职, 外孙女名声尽毁,秦太师一心想要除掉俞家, 他从怀中摸出一叠文书:“圣上,这是学子们联名要求严惩凶手告慰英灵的手书, 自前日起就有百姓为此事生事, 若再拖延下去,民意难平。”
    镇北侯讥讽道:“那些学子还真是齐心,这都第几次了。”
    在圣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太后将秦太师指派给他成为少师, 秦太师长袖善舞,才识平平,圣上登基后,念及太后的颜面,给了他应有的体面,但嫌少采纳他的意见。
    为此,秦太师绞尽脑汁拉拢学子,积攒声望,时不时拿出一封联名书。
    镇北侯继续道:“民意求的是严惩凶手,究竟是不是俞将军的妹妹害郡主坠崖有待定论,若只为了平民愤就将无辜之人定罪,未免有失公允。”
    被踩了痛脚,秦太师又羞又愤接不上话。
    殷亲王老眼划过一道精光,若非玄武军力挺先帝一脉,他一早就能谋得皇位,经过这件事,拉拢俞华霖这条路绝了,不能成为助力就是阻力,必要除去,他悲愤道:“圣上,嘉兰还等着让害死福菀的凶手给她陪葬。”
    事关皇亲,明元帝不得不顾及,下葬在死后的第七日,也就是三日后,他再次嘱咐大理寺卿:“限你三日内彻查清楚。”
    大理寺卿艰难道:“臣领旨。”
    这根本就是一桩无头案,如何能查的清,先领旨再领罚吧。
    殷亲王再次出言:“若是三日内查不出来呢?”
    他已经从女儿口中得知了真相,无论怎么查也不可能查到俞家女头上,他要逼着明元帝亲口说出查不出就给俞家女定罪的话。
    此举还能让明元帝失去玄武军的军心,一箭双雕。
    “这……”到头来不过是延缓了三日,明元帝为难了。
    俞华霖心想,事情的走向果然如卫衡所料,他看向虞国公道:“敢问虞国公可查出那伙歹人的身份。”
    虞国公僵着脸道:“尚未。”也不可能查的出来。
    打从一进殿他就不曾开口,极力地降低存在感,没想到还是被揪出来。
    俞华霖面向上首拱手:“说到底,福菀郡主和我妹妹会坠崖是虞国公府保护不周,如果查不出,是不是该由虞国公府来承担罪责。”
    他这神来一笔合情合理,殷亲王找不出反驳的话,再生一计,那就在三日内以畏罪自尽的名义除去俞家女,俞家背负这样的罪名,再无立足之地。
    就在这时,俞华霖再道:“舍妹伤势未愈,恳请圣上批准舍妹在家中配合调查。”
    留在将军府里如何下手,殷亲王眉头一拧:“俞将军这是担心令妹不慎道出真相吗?”
    俞华霖理直气壮:“我是担心有人不等查明真相就对舍妹出手,再扣上个畏罪自尽的名头。”
    明元帝问大理寺卿:“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想让俞家女死的人太多了,殷亲王就不必说了,秦俞两家的恩怨不是秘密,虞国公必然不愿担责,想把郡主之死推出去,而话已经被俞华霖点名了,人死了就是被谋害,是大理寺失职,大理寺卿不愿担此风险,当即道:“俞将军的妹妹从悬崖坠入热泉,想必伤情严重,狱中环境简陋,还是留在家中为好,臣愿亲自登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